“消費”藝術有三種形式:贊助、收藏和投資。藝術家最喜歡的是贊助,因為不需要結果,結束了就徹底結束了??墒嵌鄶?shù)消費者并不熱衷贊助藝術,特別是中國人更不愿意參與藝術贊助,因為贊助意味著沒有現(xiàn)實利益和收獲;收藏是大家都容易接受的,只要自己喜歡就可以收藏,“喜歡”是一個仁者見仁、智者見智的事,所以看起來就沒了標準。在很多人眼里,收藏就是忽悠,所以狂吹濫侃的人在收藏行業(yè)特別多,他們奉行的原則是侃倒一個算一個;藝術投資則是需要重點來談的,因為國內(nèi)藝術市場中的買家大都是為賺錢而來,只為賺錢而做的事情就是純粹的投資。
理性的投資需要具備幾個條件,其一是盈利的模式;其二是風險控制;其三是退出機制。而這三個核心的要點,中國藝術市場都無法給出,所以國內(nèi)的藝術投資基本可算是一地雞毛。藝術基金經(jīng)理的表情都很神秘:做了的不能講,講了的不能做!
伴隨著新一輪金融危機的爆發(fā)(個人認為2013年6月24日,中國開始全面爆發(fā)金融危機),眾多的投資熱錢快速逃離中國,同時也逃離中國的藝術品市場。某種程度上,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會和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日本藝術市場相似,當時日本畫被熱炒,最終價格跌到心酸。而中國則是在傳統(tǒng)字畫上,尤其是在世的傳統(tǒng)書畫家的作品,價格也會跌到不忍目睹。因為傳統(tǒng)書畫是中國獨有的單一市場,在危機來臨的時候,完全沒有一個“消防通道”可以成為安全的退出機制,所以結果很不樂觀。
而金融危機帶來的機遇,卻是當代藝術的新起點。一種可以進行國際化交流、國際化流通的當代藝術品,必將成為抗風險能力較強的投資標的。
所以,我們在藝術中到底消費了什么?答案就是“藝術品的未來”。
藝術中的生產(chǎn)和消費有對應的關系嗎?
經(jīng)濟學中的自由市場經(jīng)濟是由供需關系來決定價格波動的。因為只有存在需求的時候進行供給,才可以獲利。求大于供時可以適當提價,供大于求時則需要促銷!
藝術市場也是如此嗎?現(xiàn)實中的藝術品市場,特別是國內(nèi),所謂的需求只體現(xiàn)在名家字畫、當代工藝品部分。因為此時的名家字畫、當代工藝品是作為“禮品”性質(zhì)的。作為禮品則有硬性指標:價格可以被相對確認、有身份感,并且可以被把玩。特別在中國的官場文化中,附庸風雅是一種老傳統(tǒng)。于是這兩個板塊是中國最火爆、卻最隱蔽的巨大市場。
當代藝術的生產(chǎn)目的,并不是為了滿足藝術消費。不為藝術消費的藝術生產(chǎn),在市場中顯然缺乏供需的對應關系,所以當代藝術沒有市場。
當代藝術創(chuàng)作是藝術家必須要進行的一種自虐行為,一種非要排泄的排泄物,否則會被漲死的。我這里指的是那些迷戀、執(zhí)著、為藝術而生、為藝術而死的真正藝術家。而不是那些只為了錢而投機的偽藝術家,雖然更多時候偽藝術家比真誠的藝術家更容易成功,因為他們善于投機和精于鉆營。
顯然,正在處于創(chuàng)作期的當代藝術家需要的并不是藝術市場,而是藝術的贊助機制,在中國,如何實現(xiàn)藝術的贊助呢?
在傳統(tǒng)的藝術贊助構架中,有三個基本元素:美術館、藝術中心、基金會。中國在這三個元素中,首先官方的美術館不會贊助當代藝術;其次沒有真正意義的藝術基金會,形同虛設;最后,多數(shù)的藝術中心都是徒有其名,實際上是商業(yè)畫廊,或者什么都不是。
環(huán)境如此惡劣,當代藝術家如何辦?在國內(nèi)有限的資源背景下,首先要善待民營美術館,特別是那些愿意關注當代藝術的民營美術館;其二是畫廊,要善待那些熱愛藝術,支持實驗藝術和新藝術的畫廊。因為這些富有理想的畫廊,在事實上擔負著非盈利的藝術中心的義務,他們是當代藝術家最重要的朋友。